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重新思考土地的價值 日本千葉里山經驗分享

重新思考土地的價值 日本千葉里山經驗分享

重新思考土地的價值 日本千葉里山經驗分享
本文摘要:「如果用大白話來說,里山就是讓生命變得更熱鬧的地方,讓各種生命之間有更多連結。」小西由希子建議,可以先和市民談土地的價值,里山的精神自然就會慢慢得以開展(圖:里山倡議重新找回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圖片來源:http://bit.ly/Ixr7Og)
2013年12月1日,第十屆農村願景會議在高雄美濃舉辦,會議以「里山倡議」為主題,探討日本的里山精神與案例。到目前為止,台灣有一些討論里山的單篇文章,但尚未出版相關專書,官方舉辦過相關主題會議,但是由民間團體齊聚討論里山,今年的農村願景會議可說是第一次。
里山(SATOYAMA),並不是特定的地名,而是指稱鄉里附近的山林。除了里山,還有里海(SATOUMI),鄉里附近的海,以及里地(SATOCHI),鄉里附近的土地。
簡單來說,人跟鄉里附近的山林(海、土地)的互動方式,如果能一起生活,既兼顧生物多樣性又維持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就符合「里山倡議」的精神。在日本政府的推動下,2010年聯合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強調人類與自然共生的關係。

市原市的經驗:市民自發做山林保育

1477800_774611042554668_1268815068_n
今年七十四歲的風間俊雄先生,投身日本千葉里山倡議近三十年
在美濃舉辦的農村願景會議,邀請日本千葉里山中心的理事風間俊雄先生,分享日本的千葉里山經驗。風間俊雄今年七十四歲了,他以日本千葉市原市的市原里山俱樂部為例,說明這個成立於一九八九年的民間組織,如何聚集六十多位志工、發展五個據點,平均每年舉辦五十次以上的活動,捲動市民參與保護森林的環境活動。
風間俊雄解釋,數十年來日本的山林管理,是把農田與山林隔離開來,任由森林荒廢。不過在數十年前,包括柴火、建材與生活器具,都是取自於居家附近的山林,但是在現代化發展下,瓦斯爐取代柴火、產業形態改變造成許多荒廢山林,風間俊雄與他的夥伴認為經過開發後的山林荒廢後,將使得山林的物種單一化,因此召集市民參與荒廢山林地活化,一同除草、整理廢棄木材,將廢木攪碎作肥料。
進行活化的山林,主要以五個據點為主,都是由認同里山理念的市民無償提供其私人土地,總計面積約五萬一千平方公尺。荒廢山林之所以需要整理,風間俊雄認為除了要避免物種單一化、動植物棲地日漸減少以外,還更有著追求永續的生活方式考量,近幾年千葉縣也有不少青年返鄉從農,嘗試以小農耕作來過不同的生活方式。
33
里山倡議重新拉近人與森林的關連(圖片來源:http://chiba-satoyama.net/wp/wp-content/themes/chiba-satoyama/images/2011satoyama_2.pdf

千葉縣的法制:公部門當中介

1461658_774613275887778_1047811765_n
擔任千葉環境情報中心代表人的小西由希子(攝影/楊鎮宇)
同樣在千葉縣,曾當過兩屆、八年議員的小西由希子,目前擔任千葉環境情報中心代表人。她進一步解釋荒廢地對生態的影響,在廢耕的土地上,雜草叢生,影響日照,使得地面淤積的水終年冰冷,不利於青蛙產卵,也威脅螢火蟲的生存,甚至會有些外來物種對原有生態造成影響。
「低地水田越來越少,很多生物將有滅絕的危險。就連日本以往路邊的雜草現在都變成需要保護的物種。」小西由希子說。
當廢耕地越來越多,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就日趨顯著。2003年,千葉縣地方政府發佈千葉縣里山條例,以法令強調保護荒廢山林的重要,2008年,更推出生物多樣性千葉條例。
這些法令的設置,目的在於解決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以及重新強調農林業的價值。小西由希子解釋,里山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經過開發後的土地,已經不是單純的自然了,里山不是保護山林的原始風貌,而是需要人的適當介入,這就帶出農林業的各種價值,包括防災、地下水涵養、信仰、教育、精神療癒等。
1456754_774611679221271_388830059_n
日本千葉的農田,右上方的土地已荒廢數十年,雜草叢生日照不強,對青蛙產卵很不利,但左側的農田則形成豐富的生態系(翻拍簡報/攝影/楊鎮宇)
這十六年來,千葉里山中心舉辦無數農田體驗活動,包括巡水圳、插秧苗、割稻 做稻草人、打泥土仗等。原本廢耕的土地經過整理後,有水圳了,爸媽帶小孩來參加體驗活動。為小朋友提供農業教育的場域。
「如果用大白話來說,里山就是讓生命變得更熱鬧的地方,讓各種生命之間有更多連結。」小西由希子建議,可以先和市民談土地的價值,里山的精神自然就會慢慢得以開展。
千葉縣的地方法令,就是讓公部門作為中介,讓地主、農林業者與市民有更多連結,因為地主不一定願意提供土地給千葉里山中心使用,但是有了公部門為中介,地主會比較安心。
1-1
http://chiba-satoyama.net/wp/wp-content/themes/chiba-satoyama/images/2011satoyama_2.pdf

里山倡議重視人的適當介入,以調和方式面對大自然

在農村願景會議上,不少與會者提出類似問題:荒廢的土地任其自然發展,不也是一種自然保護的方法嗎?對此小西由希子回應說:「以往的自然保護觀念主張人不需要介入,但是里山倡議重視人的適當介入。因為若任由土地荒廢,人們將無法了解土地的價值。里山的觀念是,人的存活要靠大自然,所以人需要用調和而非對立或放任的方式來面對大自然。里山不只是保護大自然,也保護糧食。」
在會議的最後,身為主持人的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盧維屏,將視角轉回台灣:「日本千葉的里山經驗,有氣候變遷下的在地反省,也有對當地農林業變遷的反省。但回到台灣,我們自己的問題仍要自己解決,我們要尋找台灣自己的里山,這樣才符合里山倡議的自主精神。」

相約十年再聚首 日本里山與台灣在地經驗交流

相約十年再聚首 日本里山與台灣在地經驗交流

相約十年再聚首 日本里山與台灣在地經驗交流
本文摘要:農村願景會議的最後,日本千葉里山中心理事、七十四歲的風間俊雄也豪情萬丈的說:「里山工作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而且需要老人跟年輕人一起投入才會有成果。台灣推動里山經驗的人們請繼續加油,我們相約十年後再聚首!」(攝影/楊鎮宇)
「是時候來討論里山了!台灣有些地方正在實踐里山精神,這次透過日本的千葉里山經驗,希望帶來更多的激盪與思辨。」在美濃舉辦的農村願景會議上,主辦單位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說。
張正揚強調,雖然里山倡議要探究人與環境的共生方式,但是每個國家的脈絡都不盡相同,唯有透過在地的轉化,才能避免全盤移植的陋習。今年的農村願景會議,除了日本千葉里山的經驗分享,還有苗栗裡山塾貢寮水梯田八煙水梯田美濃里山等四個團隊,齊聚一堂討論台灣的在地里山實踐經驗。

苗栗裡山塾:淺山生態系保育倡議

IMG_3059
苗栗淺山疊石集水(圖片提供/裡山塾)
兩年前,觀樹教育基金會成立裡山塾,以苗栗苑裡鎮蕉埔里為據點,有意識的響應聯合國在2010年的里山倡議。他們的行動目標是,在既有的地理條件下,保護生物多樣性,並且對社區經濟做出貢獻。
觀樹教育基金會裡山塾專案主任李文華解釋,苗栗苑裡的蕉埔是淺山地形,標高不超過數百公尺,有住家、水田與菜園,還有草地、溪流與水塘等豐富的多樣化鑲嵌地景。這樣的淺山地貌有豐富的生態系,生物種類比稻田、草原都還要多,還有石虎、灰面鷲與田鱉等罕見動物。
順應淺山的地形,當地居民發展出各種就地取材的智慧。以卵石堆疊出田埂、水井等砌石地景,比水泥牆還堅固。沒有水圳,就發展出可以承接雨水或地下水的水塘。
蕉埔的淺山生態系豐富,也蘊含著人與自然共處的傳統智慧。李文華解釋,透過里山的精神,推動友善環境的在地產業與生活方式,是裡山塾目前的工作重心。他們目前針對消費者舉辦各式體驗活動,例如製作醃製食品、參訪在地酪農場與柑橘園、來去裡山住一晚等。

貢寮水梯田:重拾在地智慧

1460945_775499619132477_1280194454_n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方韻如(攝影/楊鎮宇)
推動貢寮的水梯田復耕,則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這三年來的工作項目。貢寮的地形特色為,十公里內地勢上升五百公尺,在過去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大面積水梯田地景。水梯田邊的砌石不但能防止土石崩落,也有穩定水流量的效果。「水梯田會含住水,以往溪水很少乾涸或暴漲」,當地耆老傳神地形容。
但是,近年來因為人口老化、從農收入過低等因素,水梯田紛紛廢耕。人禾團隊進駐推動水梯田復耕時,也實際掌握水梯田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的證據,他們在復耕的四甲農地上,就發現超過一百種以上的水域昆蟲。
人禾團隊與當地農戶一同打造在地品牌,推出「和禾米」,並發展梯田會員制,邀請消費者實際參與農事過程。今年八月出版的《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引發不少迴響,人禾倫理基金會資深經理方韻如說:「居民說他們是含淚啃讀這本書,因為水梯田讓貢寮人找回了山愁與認同。」
方韻如認為,人不能自外於萬物,土地要肥沃,生物多樣性就要高才行,食農教育必須提升到生物多樣性的高度。她說:「人禾團隊在貢寮做水梯田,不是創新,只是把當地先民原本的做法找回來,我們不是要推動里山倡議,而是要里山精神的再實踐。」
DSC_6017-800-600x399
水梯田讓貢寮人找回了山愁與認同(圖片提供/貢寮水梯田)

八煙水梯田:把農民的生計擺在第一位

1472991_775501582465614_1816165329_n
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攝影/楊鎮宇)
八煙位在金山區,被劃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當地地景與貢寮相似,都是大面積的水梯田,以及大面積的廢耕。五年前生態工法基金入進駐時,當地總共才十戶人家,二十多人,平均年齡七十六歲。
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說,當初他們推動水梯田復耕,並鼓勵年輕人返鄉時,當地一位長輩回說:「叫小孩回鄉幹嘛?吃土嗎?」一開始,他們承租四分田,雖然只是放水進去,但是讓當地長輩的態度有所轉變,因為可以拿到高於休耕補助額度的租金。水梯田復耕,也讓青蛙增加棲息地,當地長輩驚訝地說:「已經四十多年沒聽過滿山滿谷的青蛙鳴叫聲了。」
經過五年來的努力,生態工法基金會讓八煙將近一半的水梯田得以復耕,也舉辦農民市集,協助農民行銷自家產品,一盒三斤的「八煙米」售價五百元,雖然比一般價格高,仍全數賣出。農家生計大幅改善,每戶收入平均增加一倍以上,今年更有兩位八煙青年決定返鄉從農。
八煙的里山經驗,實際結合在地產業與自然生態,並且有效改善農民生計。不過邱銘源認為,八煙的里山經驗還不算是成功的案例,只能說是個勇敢的開端:「能將農民的生計問題納入里山倡議的考量,有行銷通路,實際改善農民的生計,農民才會相信你。」
007-1
八煙米(圖片提供/生態工法基金會)

十年後的里山

1488163_775064669175972_505023925_n
小孩的參與是里山精神推動的未來(圖片提供/千葉里山DM)
二十一年前,美濃的反水庫運動轟轟烈烈,如今,美濃的民間團體提出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構想,希望以此作為美濃推動里山經驗的平台。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認為,美濃里山要為下一代保留生態,而非回到過去。美濃出身的作家鍾理和在作品中提到黃蝶翠谷的種種地景,要讓下一代也有機會去實地踏查走訪。
在會議的綜合座談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張聖琳也回應說,為下一代進行環境教育,是實踐里山精神的好起點。她舉例,日本小學生個個都要繪製一份自己的社區地圖、至少要有一次野外露營的經驗,就連小孩的遊戲,也常在鄉村中進行,以鄉村作為學堂。她說:「我們要讓下一代培養出里山精神,慢慢拉近城鄉的差距,因此推動與衡量里山經驗的時間軸要拉長,不是三到五年,而是十年,甚至二十年!」
農村願景會議的最後,日本千葉里山中心理事、七十四歲的風間俊雄也豪情萬丈的說:「里山工作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而且需要老人跟年輕人一起投入才會有成果。台灣推動里山經驗的人們請繼續加油,我們相約十年後再聚首!」
1476070_775501329132306_290395660_n
七十四歲的風間俊雄(攝影/楊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