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十年再聚首 日本里山與台灣在地經驗交流
文/ 上下游記者楊鎮宇 on 2013 年 12 月 04 日 in 愛地方, 綠生活.旅遊 · 0 篇留言瀏覽人次: 527
文章出處: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43329/
文章出處: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43329/
本文摘要:農村願景會議的最後,日本千葉里山中心理事、七十四歲的風間俊雄也豪情萬丈的說:「里山工作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而且需要老人跟年輕人一起投入才會有成果。台灣推動里山經驗的人們請繼續加油,我們相約十年後再聚首!」(攝影/楊鎮宇)
「是時候來討論里山了!台灣有些地方正在實踐里山精神,這次透過日本的千葉里山經驗,希望帶來更多的激盪與思辨。」在美濃舉辦的農村願景會議上,主辦單位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說。
張正揚強調,雖然里山倡議要探究人與環境的共生方式,但是每個國家的脈絡都不盡相同,唯有透過在地的轉化,才能避免全盤移植的陋習。今年的農村願景會議,除了日本千葉里山的經驗分享,還有苗栗裡山塾、貢寮水梯田、八煙水梯田與美濃里山等四個團隊,齊聚一堂討論台灣的在地里山實踐經驗。
苗栗裡山塾:淺山生態系保育倡議
兩年前,觀樹教育基金會成立裡山塾,以苗栗苑裡鎮蕉埔里為據點,有意識的響應聯合國在2010年的里山倡議。他們的行動目標是,在既有的地理條件下,保護生物多樣性,並且對社區經濟做出貢獻。
觀樹教育基金會裡山塾專案主任李文華解釋,苗栗苑裡的蕉埔是淺山地形,標高不超過數百公尺,有住家、水田與菜園,還有草地、溪流與水塘等豐富的多樣化鑲嵌地景。這樣的淺山地貌有豐富的生態系,生物種類比稻田、草原都還要多,還有石虎、灰面鷲與田鱉等罕見動物。
順應淺山的地形,當地居民發展出各種就地取材的智慧。以卵石堆疊出田埂、水井等砌石地景,比水泥牆還堅固。沒有水圳,就發展出可以承接雨水或地下水的水塘。
蕉埔的淺山生態系豐富,也蘊含著人與自然共處的傳統智慧。李文華解釋,透過里山的精神,推動友善環境的在地產業與生活方式,是裡山塾目前的工作重心。他們目前針對消費者舉辦各式體驗活動,例如製作醃製食品、參訪在地酪農場與柑橘園、來去裡山住一晚等。
貢寮水梯田:重拾在地智慧
推動貢寮的水梯田復耕,則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這三年來的工作項目。貢寮的地形特色為,十公里內地勢上升五百公尺,在過去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大面積水梯田地景。水梯田邊的砌石不但能防止土石崩落,也有穩定水流量的效果。「水梯田會含住水,以往溪水很少乾涸或暴漲」,當地耆老傳神地形容。
但是,近年來因為人口老化、從農收入過低等因素,水梯田紛紛廢耕。人禾團隊進駐推動水梯田復耕時,也實際掌握水梯田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的證據,他們在復耕的四甲農地上,就發現超過一百種以上的水域昆蟲。
人禾團隊與當地農戶一同打造在地品牌,推出「和禾米」,並發展梯田會員制,邀請消費者實際參與農事過程。今年八月出版的《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引發不少迴響,人禾倫理基金會資深經理方韻如說:「居民說他們是含淚啃讀這本書,因為水梯田讓貢寮人找回了山愁與認同。」
方韻如認為,人不能自外於萬物,土地要肥沃,生物多樣性就要高才行,食農教育必須提升到生物多樣性的高度。她說:「人禾團隊在貢寮做水梯田,不是創新,只是把當地先民原本的做法找回來,我們不是要推動里山倡議,而是要里山精神的再實踐。」
八煙水梯田:把農民的生計擺在第一位
八煙位在金山區,被劃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當地地景與貢寮相似,都是大面積的水梯田,以及大面積的廢耕。五年前生態工法基金入進駐時,當地總共才十戶人家,二十多人,平均年齡七十六歲。
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說,當初他們推動水梯田復耕,並鼓勵年輕人返鄉時,當地一位長輩回說:「叫小孩回鄉幹嘛?吃土嗎?」一開始,他們承租四分田,雖然只是放水進去,但是讓當地長輩的態度有所轉變,因為可以拿到高於休耕補助額度的租金。水梯田復耕,也讓青蛙增加棲息地,當地長輩驚訝地說:「已經四十多年沒聽過滿山滿谷的青蛙鳴叫聲了。」
經過五年來的努力,生態工法基金會讓八煙將近一半的水梯田得以復耕,也舉辦農民市集,協助農民行銷自家產品,一盒三斤的「八煙米」售價五百元,雖然比一般價格高,仍全數賣出。農家生計大幅改善,每戶收入平均增加一倍以上,今年更有兩位八煙青年決定返鄉從農。
八煙的里山經驗,實際結合在地產業與自然生態,並且有效改善農民生計。不過邱銘源認為,八煙的里山經驗還不算是成功的案例,只能說是個勇敢的開端:「能將農民的生計問題納入里山倡議的考量,有行銷通路,實際改善農民的生計,農民才會相信你。」
十年後的里山
二十一年前,美濃的反水庫運動轟轟烈烈,如今,美濃的民間團體提出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構想,希望以此作為美濃推動里山經驗的平台。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認為,美濃里山要為下一代保留生態,而非回到過去。美濃出身的作家鍾理和在作品中提到黃蝶翠谷的種種地景,要讓下一代也有機會去實地踏查走訪。
在會議的綜合座談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張聖琳也回應說,為下一代進行環境教育,是實踐里山精神的好起點。她舉例,日本小學生個個都要繪製一份自己的社區地圖、至少要有一次野外露營的經驗,就連小孩的遊戲,也常在鄉村中進行,以鄉村作為學堂。她說:「我們要讓下一代培養出里山精神,慢慢拉近城鄉的差距,因此推動與衡量里山經驗的時間軸要拉長,不是三到五年,而是十年,甚至二十年!」
農村願景會議的最後,日本千葉里山中心理事、七十四歲的風間俊雄也豪情萬丈的說:「里山工作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而且需要老人跟年輕人一起投入才會有成果。台灣推動里山經驗的人們請繼續加油,我們相約十年後再聚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