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芋田田埂經營:完美的相剋作用

作者:鄭漢文(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校長)
芋田的經營,可以從田埂的雜草管理看到更為細緻的運作。達悟族將田埂雜草分成好、壞兩類,好的草(yapia tamek)如酢醬草、雷公根、金絲草、小毛蕨、鱧腸、大葉田香等等,會被刻意留下來;而越橘葉蔓榕、馬尼拉芝、松葉牡丹等等則是來自於引種栽種。其功能不外達悟族人所說的:一者是保護田埂(lotokan)的石牆,二者是「幫助婦人把不好的草吃掉。」
刻意留下雷公根和酢醬草以防止雜草入侵的田埂經營。(圖片攝影:鄭漢文)
刻意留存的種類,主要透過植物本身快速且大量萌芽的植物生理特性,及根系或落葉所分泌的二次代謝物質或分解後的殘質,對其它植物造成傷害,這種現象稱之為相尅作用(allelopathy)。控制的對象主要是會蔓延至水芋田的禾本科植物,如舖地黍、李氏禾及雀稗屬的植物。這種以草治草的方式,不但可以減少表土流失,而且可以利用根系穿入土壤,疏鬆表土,老化的根系成為土壤有機質。最後發展出馬尼拉芝佈滿路徑,小毛蕨密生石縫,越橘葉蔓榕鞏固石壁,如此造就了深具美感的場閾。
密生小毛蕨以抑制雜草入侵的田埂經營。(圖片攝影:鄭漢文)

田埂多樣性學問大

石砌田埂的材料以不運進不運出的就地取材方式,將新墾土地所挖出的塊石乾砌而成。多孔隙田埂的自然石縫,常見虎皮蛙、澤蛙;而毛足圓軸蟹、凶狠圓軸蟹、紫地蟹、蘭嶼澤蟹等等則順著石縫挖掘自己的新家。另外,巨大的石塊保留在芋田,成為田埂的基石,不只穩固邊坡而且最少不干擾土壤;同時,巨石上繁生石板菜、海岸擬弗蕨及蘭嶼秋海棠等,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的園圃,同時也提共麗紋石龍子、長尾南蜥覓食、取暖的居所。
密生蘭嶼秋海棠、小毛蕨、海岸擬茀蕨、早田氏爵床的田埂。(圖片攝影:鄭漢文)
有人常笑說:「蘭嶼人真奇怪,會跑的不要圍,不會跑的卻要圍」。樹籬的栽植,除了防止豬羊侵入外,還有著文化生態的高度意義。樹籬主要以扦插會發芽生長的樹種,沿著田埂栽植。包括濱槐、白木蘇花、蘭嶼木藍、水黃皮等等,雖然達悟族未必能說出為何栽種這些樹種,但清楚可見的它們都是豆科的高固氮植物。
這種樹籬技術在可持續耕作中的應用,當然是自然作功下能量轉換重要的一環。除了木本的豆科樹籬外,爬藤類如葛藤、蘭嶼血藤都是重要的活肥料;另外島上非豆科植物的胡頹子屬及懸鈎子屬的植物,亦有很好的固氮能力。樹籬的設計除了含養土壤肥份及減少土壤流失外,同時也是做為防範東北季風和颱風捲起的大量鹽霧,抵擋氣旋和洪水可能帶來的危害。    
芋田田埂的樹籬多半選用生長緩慢,樹冠幅不大,並可兼食用或乘涼之樹種為主。其中以用來固定田埂基礎的檳榔最常見,這種功能達悟族稱為panabda,係指小孩子攀附在父母親身上緊抓著不放之意。另外,在靠近山麓的芋田外圍,則普遍栽植毛柿、蘭嶼樹杞、大葉山欖、蘭嶼赤楠、台東龍眼、台灣棒花蒲桃等等果樹;向陽處則以欖仁舅、小葉桑、黃槿、血桐等等與飛魚祭相關的用材;靠近海岸地區,主要以林投、臭娘子和蘭嶼鐵莧居多。

生態鏈與文化鏈密不可分

多孔隙的草生環境搭配上樹籬的田埂經營,創造不同生物的棲息環境。所以調查蘭嶼的不同水域棲地蜘蛛多樣性與當地住民的關係指出(Zon-IngTsai et al.(2006):水芋田的開墾造成人為的水域環境,蛛蜘功能群的組成上與自然溪流環境相似。人工堤岸會造成蜘蛛多樣性及蜘蛛豐富度的減少,但植被復生的人工堤岸卻具較高的蜘蛛多樣性及蜘蛛豐富度。
達悟族與自然作功創造物種態多樣性,不是建基於知識的理解,而是信仰的實踐。大型基上的蘭嶼秋海棠,可以做為佐餐的材料,是孕婦增加胃口的絕佳食品;越橘葉蔓榕的黑色果實,是工作之餘,採摘回家給小孩的零食。每年的螃蟹節,是以婦女為主軸的祭儀,當天婦女會將前一天採收回來的芋頭做成芋頭糕,並將芋田抓到的陸蟹的蟹肉鋪在芋頭糕上,蟹螯則成串的掛在家屋或綁成項鍊掛在小孩胸前,展現傲人的螯(tageh)。
以越橘葉蔓榕鞏固田埂,果實又可當零嘴。(圖片攝影:鄭漢文)
文化安排與生態體系息息相關,其一如生態鏈,一環扣著一環,如果螃蟹節不存在,失去的不是文化面貌,而是會挖洞破壞田埂的陸蟹將遭到鄙棄或毒殺,田埂的洞穴或縫隙將以水泥封存,以相剋作用經營植物將被視為雜草,或以殺草劑的方式全面去除。因此,當一個文化鏈結斷裂,我們面對的將是文化與生態的全然崩解。
====================================================================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里山實驗譚】---將生活投擲到台灣以外的地方,為追逐所懷抱的理念。里山精神,小而美的永續經濟與生活理念。

目前就讀台大城鄉所的蕭定雄先生,以細膩感性的文字敘述他在日本豐岡體會到的里山精神。值得細細體會。
【里山實驗譚】---將生活投擲到台灣以外的地方,為追逐所懷抱的理念。里山精神,小而美的永續經濟與生活理念。

http://satoyamajikken.qov.tw/?paged=3

從「食」出發,尋找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點

 撰文:劉國維(里港國中老師)
當巴士送走柴山國家公園籌備處的朋友,轉向國道十往美濃的路上。我瀏覽著相機裡在這兩天所拍的照片,台江國家公園、七股潟湖、裡山塾和田鼈米,一張張的照片記錄了這兩天的所見所聞。心裡感謝著這一次的參訪讓我生命多了些體驗,也多了些想法。
在台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她雖然是國家公園,但為了保有當地採集文化和產業的維護,在生態和經濟之間尋得了平衡點。讓漁民能在非黑面琵鷺渡冬期間開放採捕,並為了讓黑皮在保護區有足夠的食物,而重新利用了被荒廢的魚塭。此外,昔日的鹽田文化、坐船遊潟湖與吃不完的烤蚵仔的特色旅遊,也都為當地觀光增色許多。
在苗栗「裡山塾」,我們藉由「食」的過程來體驗「里山倡議」。從鋸材綑材做火引,到採集食材與架灶生火料理食物,在辛苦了整個早上之後心滿意足的吃著由大夥努力做出來的午餐。入口當下我深刻感受到,當我們能合理的運用土地所給予的材料,以永續為前提去對待土地時,土地所回應給我們的就是美景與健康的食材,善待她不就是善待我們自己嗎?而接著參訪的田鼈米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了保護稻田旁水池裡的夢幻昆蟲田鼈,七十七歲的劉阿伯在生態觀察家建議之下,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種出讓人安心食用的米。在目前食品安全讓人擔憂的台灣,採自然農法種出的米更是可貴,因此也都賣了好價錢。而田鼈在此環境之下也能安心生長免於毒害,創造了人與土地雙贏的局面。

曾聽朋友說過一句話:死去的土地和消失的物種不會為自己唉聲嘆氣,但生於土地上的人在失去它們之後卻勢必要哭泣。我們人壓榨我們土地太久了,現在真的到了必須要好好思考如何與我們的土地建立新關係的時候。能夠走這一趟,雖然時間短暫但我收穫真的很多。我也希望我的家鄉美濃,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也能夠實踐里山精神,能與土地當個義結金蘭的好友。

從台江國家公園、苗栗裡山塾與田鼈米,反觀美濃山下

 撰文:劉昭能(美濃國中老師)
乘著遊船吹著台江海風,徜徉潟湖之中,穿梭蚵架之間,烤鮮蚵與虱目魚的香氣混合海味陣陣飄來;穿越相思樹林,樹下有著寄居蟹,到達沙洲看大海,體會大海之壯闊。台南成立了世界品牌中央級的自然公園,居民仍可在潟湖中養蚵撈蛤,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正是濱南石化案的終結。
苗栗苑裡小鎮偏僻小山下的廢棄天主教堂木屋(裡山塾),屋外田地種著多種的家常青菜,要煮菜就到菜園裡找,大夥體會夥房交工的精神,這裡的環境就像美濃山下,這是淺山之美。為了一個小小的水生昆蟲,不灑農藥化肥,種出無毒的田?米,如此友善土地與人們。

發展精緻高品質的生態旅遊是美濃發展的方向之一。『里山』理念與精神可以在任何鄉鎮社區實踐,只要在地社區人士願意行動。如果社區大環境有共同意識,相輔相成,不管是自然公園、保護區、保留區、休閒區、社區營造、農業區、、、、,大家都可以來做。美濃和『裡山塾』有不同之處,苑裡『裡山塾』來自外在觀樹基金會,而美濃可貴是動力來自在地社區與後生,給於願意實踐者機會。

重遊台江,到苗栗學習「裡山」智慧

 撰文:劉孝伸(南隆國中生物老師、美濃八色鳥協會創會理事長)
在美濃蹲太久了,渴望到外頭交流、學習的想法越發強烈。雖然常有國外學者、團體來美濃交流,分享經驗,但是能夠身歷其境,直接體驗,才可以有更多的貼近觀察。
這次的參訪,安排了三個重點:台江國家公園,苗栗裡山塾,苗栗『田虌稻』田。
曾文溪口的七股,原本要蓋濱南工業區,想當年,美濃反水庫,台南反七輕/濱南工業區。那時候為了聲援台南鄉親反對濱南,反對七輕,美濃的鄉親也組隊參加由蘇煥智帶隊宣揚反七輕的『南瀛苦行』隊伍。在炎熱的氣候,走到雙腳紅腫起泡的景象歷歷在目。 在成功擋掉了濱南工業區後,歷經台南市長、台南縣長的努力和爭取,如今成立了台江國家公園,除了保育濱海的濕地生態,也納入了台江內海的歷史人文。相對於台南成功抵擋下濱南工業區後,成立台江國家公園;反觀美濃仍陷於水庫的泥沼中,令人感觸良多!!
苗栗的裡山塾,是由觀樹基金會在苗栗苑裡的山村中,所經營的環境教育場域。觀樹基金會,承租了已經廢棄多年的教堂,以及鄰近的三分農地,聘請當地的老農指導,以傳統的農法,在農地上種稻、種菜。特別的是,裡山塾將這些過程,以環境教育的方式,讓市區沒有機會接觸農業、親近土地的人,可以共同來參與。
這天的活動,除了認識觀樹基金會,裡山塾的簡單簡報,重頭戲就是大家從撿拾薪柴,採摘菜園裡的蔬果,分組進行炊煮。對於生活在農村的我們,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讓大家快樂地進行,也領悟到,其實許多傳統的生活方式,蘊藏了深刻的智慧!!我非常羨慕裡山塾的工作人員,能夠有系統的將農村傳統的農耕和生活方式,轉化成環境教育的教材以及環教教案的能力,達到『挖掘里山智慧,學習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生活體驗。

位於苗栗通霄的田虌水稻田,是位於苗栗淺山中的一塊三分水田地,負責高工局生態調查計畫的『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在執行調查工作時,在這裡發現了已經很稀有的水生昆蟲──大田虌,在興奮之餘,也體認到,保育大田虌的最佳作法,就是鼓勵農家繼續採取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這樣才能保留田虌的棲地。然而要如何說服農人用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的方式呢?觀察家的朋友們,向農人提出保證價格的提議,終於讓農人願意試試看。在兼顧農人的農產品收入和田虌的棲地保育的雙重目標下,創造了雙贏的典範。

「與自然共生社會」學習之旅

撰寫:張朝水先生
有此機緣參加內政部營建署、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所籌辦「在國家自然公園架構下里山倡議於美濃地區實踐之可行性評估規劃案」,讓與會者獲益良多,引人深思。
在日本,里山並非地名,指的是環繞在村落() 週圍的山、林和草原,也就是位於高山(日文為【奧山】)和平原(日文為【里地】)之間,包含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所謂「里山倡議」是宣示一個能使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雙贏的政策。
首站來到台江國家公園,在地貌上其臨海的地理條件且日照充足天候因素,保存著幅員廣大珍貴的濕地生態,成為國際級保育動物「黑面琵鷺」等眾多鳥類重要的棲息地。近年發現族群數量減少,探究原因似與適合黑面琵鷺覓食的棲地消失有關,因此啟動棲地經營管理實驗計畫,營造傳統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方法,可說是對黑面琵鷺最友善的生態魚塭經營管理模式,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之最佳實踐者。反觀美濃黃蝶翠谷生態不如往日的勝景,如何再造提供自然之愛好者,休閒賞蝶好去處,尚待大夥努力改善。
進到七股鹽埕社區,就被這房子的退色彩繪及海洋貝殼類藝術空間設計給吸引住了,很特別的地方,有一點眷村感覺,家家戶戶都有獨立的信箱,不同色調與圖樣懸掛於大門前,的確引人駐足觀賞,没落的村莊及凋零老化的人口,感觸良多。
苑裡「裡山塾」及通霄發現「田龞」的水梯田,均座落淺山丘陵環境間,居民們和來自山林裡的生物和諧的共享這一片土地,低度開發的環境意外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土,牆腳下緩行的蝸牛、守候的蟾蜍與鳴唱的青蛙都是這裡常見的意象,整幅鄉村景色,就是里山倡議裡最好的體現,大伙自己動手準備午餐,從起灶木枝到現摘的蔬菜,多為現地取材;而美濃樣貌確實符合此上述環境氛圍,惟待群體力量集思規劃經營,營造美濃地方特色,給人不一樣的知性文化之旅亦是不錯的選擇,期待早日實現里山倡議精神。

里山倡議與台灣農村生活

撰文:林昆海(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
參訪由觀樹教育基金會所管理的苗栗裡山塾,體驗了一次有趣且深刻的與土地共生經驗。從製作草引、竹片、柴、起火所需的材料開始,把我們帶回古早的農村生活,同行的老人家看來如此熟悉的家務事,在環境教育專業講師的手上卻變成吸引人的學習體驗課程。
我們不但學習起火、用自然界的稻草、竹子、起火;卵石、磚塊堆灶、烹煮,到田裡拔菜、洗菜、拔花生,用傳統的方法、自然的能源煮飯、倥筒仔雞、烘韭菜盒子;一群人分成六組,用自己的力量花了兩個小時煮了一頓不但是色香味俱全、更可能是一輩子印象最深刻、和最多人共同完成的中餐。
這樣的活動設計融合了先人的智慧和經驗,更結合了最新的減碳、里山的理念,與環境教育內容,為台灣農漁村再生轉型做最好示範。

從裡山塾的經驗我們瞭解到,只要加入年輕人的活力和創意,結合農漁村老人家的智慧與經驗,就可以把里山永續發展的理念落實到台灣的每一個村落。美濃不但在地理、自然資源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各個年齡層、充沛和優秀的人才廣布,更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獨特資產。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在美濃看到台灣農村發展更多的可能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