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日本岐阜縣的古川町,對台灣人來說並不算是個太陌生的地方。公共電視台於2001年製播「城市的遠見」系列影片,其中就包含了介紹這個位於日本中北部歧阜縣鄉下,人口約一萬六千人的小鎮的「古川町物語」。
「古川町物語」播出後,古川町幾乎成了台灣社造界的模範教材(現在甚至已經成為國小課本的教材了),許多參與社區營造工作的朋友、相關科系的學生都看過這部影片(我承認,我自己以前就很愛放,因為這部影片還真的把社造FAQ講得蠻清楚的),也已經有很多台灣朋友造訪過古川町。
所以,我幹嘛又來談古川町呢?這豈不是在炒冷飯嗎?古川町物語拍攝至今已12年,古川的內在與外在其實都經過了不少的轉變,其中最大的變因就是2004年的「市町村合併」。古川町原隸屬於吉城郡,2004年與河合、神岡、宮川,四者合併為「飛驒市」,市役所即設於古川。
市町村合併前,雖已有「古川觀光協會」的成立,但當時觀光協會對於古川觀光發展有很強烈的堅持:「觀光是要讓遊客來體驗古川,而非為了迎合遊客而改變古川」,因此古川的觀光,一直依照著他們自己的步調,經過社區大家共同的討論後,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並且在這樣的理念下,居民也更願意共同去維護、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的生活就是觀光的資產。
※古川祭從來不為了吸引觀光客而更改時間至假日,始終堅持每年4/19、20的傳統
古川觀光協會前會長村坂有造先生跟我說過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地深刻:「社區營造是要大家一起討論、達成共識,一起決定我們的社區要怎麼走、要做哪些事。如果總是想著要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要教育別人,要別人接受你的價值觀,那就是社區營造失敗最大的原因」。
然而,市町村合併之後,古川已經不能再只是單純地從「古川町」的角度出發。市役所要考慮的是整個市的發展,過去的居民組織單純由古川居民組成、討論古川事務,合併後也變成需要有四町代表共同參與,從全市的觀點將四町的發展一起納入考量。對於一直以「古川町」的規模堅持著自己的腳步的古川而言,這未嘗不是一個危機。
在這個過程之中,古川也開始出現了年輕一輩的外來移住者,他們不但在這裡生根,同時也展開了另一種在地經營的模式。四年前,一對酷愛旅遊,也曾經長時間在國外旅遊的年輕夫妻來到古川,他們愛上了這個地方,於是在這裡開了一間公司,日文叫做「美ら地球」(唸作「chura-boshi」),英文則是直接就叫做「Satoyama Experience」里山經驗。
我自己曾經在地方上做過社區規劃師,也開過公司,老實說,還蠻辛苦的。除了要維持公司的生存外,光是「外來年輕人」這樣一個身份,有時都會受到很大的質疑。我很好奇這樣的一個「公司」到底在地方上做些什麼?跟地方的關係怎麼樣?公司如何營運維生?他們所謂的「里山經驗」又是什麼?
去年,在即將滿40歲之前,決定給自己一個40歲大禮:赴日一年。跟當時服務的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老師提出後,她便建議我可以到這個公司來實習,看看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怎麼做。於是,這個暑假,我就來到了這裡。看到了一些東西,累積了一些想法,也想跟台灣的朋友們分享一下。或許,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再來看看現在的古川吧!
※「美ら地球」的辦公室,也是由街上的老房子改建而成的

PS.古川的背景資料,四年前第一次造訪古川時寫過幾篇文章,或許很多朋友已經對古川有所了解,故不在此多花篇幅介紹,若有朋友有興趣,還煩請參考四年前的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