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台江國家公園、苗栗蕉埔裡山塾與通霄田鱉米學習之旅

(一)、                行程規劃歷程分析:
此次學習之旅以臺南的台江國家公園和苗栗的里山塾與田鼈米為主。此次行程的目的,分別在於參訪台江國家公園如何與在地的居民達成生態與產業共榮的方法;里山塾如何運用自然資源做成環境教育的方式;最後的田鼈米,則可以讓參加者看到有機產業與生態共存的希望。其次,在兩天的行進的過程中,另輔以解說導覽和影片〈台江人三部曲〉、〈少女的奇幻森林〉等影片,激發大家對「里山倡議於美濃可行性」的思考。
(二)、                參訪地點與此案相關之內容探究:
1、    台江國家公園
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98年,是臺灣第八座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濕地、潟湖、鹽田、候鳥等資源,兼具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經濟產業三大特色。但如何兼顧生態與產業共存,一直是現今保育人士所關注的一個重點。而國家公園的成立、生物棲地的保護、產業的永續經營與轉型和地方民眾的認同等議題,台江國家公園所執行的模式正好可為臺灣各地做個良好的示範。
(1)        生態保護區-黑面琵鷺保護區開放採捕及東魚塭的現況:
生活於亞洲北方的黑面琵鷺,每年在寒冷的秋冬,都會特地由北往南遷,遷移至臺灣、香港等地度冬。雖然黑面琵鷺來台的紀錄,分布於全台沿海縣市,但南部的主棲地仍以台南七股一帶海埔新生地為主。
每年來台,黑面琵鷺大多以淺坪式虱目魚塭中的下雜魚為主食。但黑面琵鷺的度冬區域,因經濟不景氣等因素,漁民漸漸將淺坪式魚塭改為深水式魚塭,或是改養經濟價值較高的龍膽石斑。對此,七股是否能夠再提供黑面琵鷺覓食就是一大課題了。於是成立國家公園後,特地劃設黑面琵鷺保護區,讓黑面琵鷺來台時還有東西可吃。但黑面琵鷺來台也僅只限於每年的十月至隔年的三月,於是其他時間,便是居民可繼續採捕利用的時間了。這便體現了台江國家公園產業與生態共存的實際可行方法。

圖一、 台江國家公園官員解說黑面琵鷺保護區的運作模式
(2)        家園守護圈的建設-鹽埕社區的社區營造
位於出海口的台江國家公園,要做到保育生態的部份,就一定要請周遭的漁民們一同協力共管,政府也要對於社區進行改造,家園守護圈由此而生。
家園守護圈的一員-鹽埕社區,社區成員跟現今的鄉村一樣,大多只有中老年人與孩童居住。而透過社區營造,鹽晶體結構的入口意象、瓷片拼貼與壁畫,及公共休閒環境改造等,讓社區環境頓時充滿許多活力。但如何讓年輕人口回游,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這是鹽埕社區和我們美濃都要一起想辦法克服的問題。


圖二、  鹽埕里參訪
(3)        產業的保留與轉型-七股潟湖
除了黑面琵鷺和鹽業外,七股潟湖與沙洲亦是台江很重要的特色之一。或是曾文溪堆積而成,或是東北季風堆積而成,沙洲和潟湖一直是台南沿海很重要的地理資源。膠筏行駛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巡視著依不同水深所放置的魚具,一個個的定置漁網與不同樣式的蚵架,隱約勾勒出一塊塊的養殖區域,不過若是沒漁民的帶領,依舊會在裡頭迷了路。但總不能一成立國家公園,就要漁民不要養殖、不要生存。於是,台江國家公園轉換思考,修繕碼頭、輔導漁民解說、舉辦膠筏設計比賽等,讓漁業轉型,漸漸的不僅和漁民拉近了關係,也提升了國家公園的形象。


圖三、潟湖生態

2、    裡山塾
四年前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先生,私人捐助成立了觀樹教育基金會。並在兩年後,鎖以「環境教育」為宗旨,希望能讓民眾瞭解人類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緊密關係。
歷來主要執行的專案包括:
A.         2000年到2003年之間, 認養「台灣鐵路舊山線苗栗段」,並於勝興車站成立環境解說中心。
B.         2003年到2005年之間, 執行「彰化成功營區綠色環境學習營地」整體規劃與試營運,以「環境學習中心」的型態實現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範例。
C.         2006年到2011年之間, 受民間企業委託,公益經營苗栗苑裡「有機稻場」環境學習中心,成為中部知名的有機推廣基地。
D.         2009年至今,  受林務局委託進駐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推動「成龍濕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
E.          2012至今,於苗栗縣苑裡鎮租地成立「裡山塾」環境學習中心,積極探索台灣的里山精神,透過教育活動引領民眾了解飲食與農業、環境永續之間的緊密關係。
所有的環境學習中心及其方案,皆強調與生活、產業、生態結合,以便大眾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圖四、 裡山塾
(1)        話說里山與裡山塾
所謂「里山(satoyama)」是指包含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的混和地景,這樣的環境因為居民的合理運用,不僅提供了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並達到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是公認的永續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
2011年底,觀樹基金會發現苑裡鎮蕉埔里,具有綿延的山丘與蜿蜒的小溪,屋舍、水田與菜園坐落其中;丘陵地除栽種果樹、竹筍,也保留了林木做為建材、燃薪。以卵石堆疊的田埂、水井,丘陵間散佈的儲雨水塘,都展現了在地先民就地取材的智慧。於是租借一間廢棄的舊天主堂及相鄰的數片小土地,整理成今天的「裡山塾」。希望取苑裡的「裡」字的「裡山塾」可以述說「在苑裡的淺山丘陵環境中,挖掘里山智慧,學習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種種故事。並以「里山生活」及「食在很重要」兩個議題做為中心的環境教育發展主軸。
圖五、細說裡山塾
(2)        利用里山能源動手做午餐
近年來,一直提倡「節能減碳」,推廣太陽能、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但這些的排碳量皆遠遠超過以在地森林柴薪為能源的生活形式。透過此次的參訪,不僅體驗長輩們小時常幫忙的砍柴、綁草結、採菜、堆石、燒煮食物等活動,也了解在過去的生活模式中,人們是如何善於和自然共生。被中央山脈和玉山山脈環繞的美濃,擁有很好的山林與平地,也許是可以成為戮力於此種環境教育最好的場域。
            
圖六、裡山塾之動手煮午餐
3、    田鼈米
因緣際會下,觀察家生態有限公司在執行高速公路周遭環境生態調查計畫時,意外在田鼈伯的稻田中發現了早期農地很常有、現在卻罕見的田鼈。他們向田鼈伯介紹田鼈的存在對於環境生態的重要性,也協助阿伯紀錄田鼈出現的時間與行為,並鼓勵田鼈伯進行有機方式種植稻米,而且保證收購金額。
農夫一直都是很在意農產品的產量和產額的部份,而有機種植是現今大眾的購買趨向。所以如何能讓農民採用有善環境、有利生態的種植方式,並保障農民的經濟收入,會是美濃往後實踐里山精神的考量因素之一。
圖七、田鼈米農田

圖八、 田鼈伯與劉孝伸老師兩人對於農業生態,正熱切地交流中。
4、    小結
而對於本計劃,此次的觀摩行程大致可提供三個面向作為參考、運用:
(1)        生態與產業的共存哲學:
人需要利用環境資源,動物也需要。台江國家公園在保護黑面琵鷺的同時,也考量到在地產業的發展;讓漁民與黑面琵鷺輪流利用濕地資源,創造更多的濕地功能與價值。而美濃可從在地資源調查做起,探究美濃居民與生活、生產、生態的關係,或許可以找到屬於美濃在地生態與產業的共存哲學。
(2)        在地智慧的環境教育:
在工業時代還未來臨之前,人以友善方式利用大地。但時代變遷,為大量獲取金錢以求經濟成長,不斷地採用短視近利的方式以榨取資源,而古老的智慧也急遽地消失中。如今是該把先人的恩惠找回,不管是用影像或文字來記錄書寫,還是透過環境教育或活動等較有趣的方讓人親身體驗,好好地傳承下去。
(3)        在地社團培訓培力:

對於觀察家有限公司的熱心投入,保護淺山生態,友善大地環境,並鼓勵老農以無毒、不用化肥的方式來耕種,以保存田鼈的復育,令人感動。但對於在地生態的保護,不論是透過在地人或是外地人的培訓,由在地居民持續維護,是很重要的一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